如来跟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

“如来”跟“佛”是佛家用语,都出自于佛经的经文之中,在其他的宗教典籍、或是世用的文书中大概都不会出现“如来”跟“佛”这两个词,应该说这两个词都是佛家的专用词,既然是佛家的专用词,那么这两个词的含义必定也会比较单纯,都可以用为释迦牟尼的称号,于是呢不少的人会以为“如来”跟“佛”有着一样的含义,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达。那么“如来”跟“佛”真的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达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个概念出现两种不同的表达也是有的,比如说“镭射”跟“激光”就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达,“镭射”是激光的音译词。“镭射”一词八、九十年代时盛行一时,或者是商家们觉得这个词比“激光”更有洋味吧,而如今呢,基本上不会再用“镭射”一词来替代“激光”。同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达,会让人有一种混乱而疑惑的感觉。会让人觉得困惑而不明确的表达,一定不会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呢,现在一般不会有人再使用“镭射”一词。或许会有人认为,就像“镭射”跟“激光”一样,“佛”、“佛陀”也只是“如来”的音译词。之所以“佛”跟“如来”两词并用,只是出于人们对佛经的尊重,所以一直沿用了这两种表达方式。其实呢,并不能这么相比,因为“镭射”一词是从大陆之外引进之词,而“佛”跟“如来”却会在同一个译经大德的同一部译经经文中出现。佛家之学是觉悟之学,那么觉悟会是怎样的状态呢?至少觉悟应当是清晰而不混乱、明确而不疑惑的吧,那么如果说“佛”跟“如来”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达,当初的译经大德应当不会在同一部经文之中混用两个不同的表达。同一个概念却混用两种表达那只能是给读经的人增添混乱感、增添不明确的疑惑,而这样的小瑕疵不应该是译经的大德所会犯下的失误,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大德们在译经之时,并不是把“佛”跟“如来”当成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达。大德们译经时的本意,“如来”跟“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达,是两个相似却并不相同的概念。金刚经有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傍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金刚经中所集结的经文是释迦牟尼开示须菩提的觉悟之法,经文之中多有“佛告须菩提”之说,可见金刚经的经文就是一套开示须菩提的说法,可是为什么却要告诉须菩提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傍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呢?佛经之中多有“佛告阿难、佛告须菩提”之类的表达,却并不曾出现有“如来告阿难、如来告须菩提”这样的表达。这也说明了“佛”跟“如来”是两个相似却并不相同的概念。“佛”是如来十号之一,相比于“佛”,“如来”是个更宽泛的概念。如来:寂静平等,无所不应,如来者三昧离生,不再见有众生差别,不必更起言说。“佛”指的是相应之觉悟,前提是凡夫之人皆有迷惑,有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迷惑,凡夫之人的习性不尽相同,各自的迷惑也不尽相同,那么与之相应的觉悟之法也当不尽相同。佛之所告是有所相应的觉悟,是有所针对的开示,是方便之说,法无定法不可拘泥。“佛”解根尘之结,相应才能有效。后人读经,“佛告之言”也不可迷从。解深密经的经义告诉我们,是法为法,是义为义,方为佛说;若以是法为法,非义为义,即为傍佛。因为凡夫之人见有众生,也就需要有开示觉悟的相应之佛说,相应之佛。因为有了众生才有的佛之示现,若是无有众生,“佛”也归于寂静,是时不再更起众生,则不再言“佛”,当言“如来”。“佛”是跟“习气众生”相应的概念,而“如来”是跟“三昧寂静”相应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概念。切切不可把“佛”混为“如来”,若是把“佛”混为“如来”,就会忽视了相应之契,不能相应则不能契入,就会失于方便,失于方便不能相应则会迷从。迷从者,捧着佛说而行谤佛之信,那就太遗憾了。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