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镭镭,我今天想来跟你聊一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我读完了以后,在时间管理方面有很多的收获。我想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下。
《奇特的一生》和柳比歇夫其人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一般被视作一本时间管理指南,但有意思的是,它其实是一本传记,记录了一个叫做柳比歇夫的人的一生。
柳比歇夫是谁?他经历了怎样的一生?这件事我想从一个场景讲起,那就是他的葬礼。话说柳比歇夫死后,有很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大家纷纷尝试给逝者一个评价。但随着发言人数的增加,评价大会变成了翻车现场。
有人说,他是一个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有人说,他与过去决裂,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批判性的先锋派;有人赞美他一生集中经历,心无旁骛,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有人哀叹他注意力分散,耽误了自己的研究;有人说他是唯物主义者,有人说他是唯理主义者,还有人说他是直觉主义者;有人赞美他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有人说他是自己最佩服的数学家,还有人说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史家,还有人说,你们说得都不对,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哦,顺便说一句,柳比歇夫正式的头衔是昆虫学家。
你听听这些评价,五花八门,其中甚至还有很多评价是相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倒也不是这些人是乱说,柳比歇夫确实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出版的学术著作有70部,页,内容涉及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除此之外,他还写作回忆录和科学家的传记。我们普通人能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柳比歇夫在这么多领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你说这气不气人?
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可能大家的心理还平衡点,可他还交友广泛,一年写给朋友的信件就达到了封。除此之外,他的娱乐生活也非常丰富,会去看戏,看电影,参加不同的展览会,音乐会,一年算下来有56次,平均每周都有活动。
一个人取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以后,我们就很容易把他的成绩归功于他的天资。天才嘛,自然是和凡人不同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去深究他究竟还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有一个叫做格拉宁的作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他开始去调查柳比歇夫的过往。结果在柳比歇夫家里,格拉宁找到了大量时间记录的账本,经过反复调查过后,格拉宁断言,柳比歇夫的天资并不算出众,他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他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了一本书。你可能也猜到了,就是这本《奇特的一生》。
不是时间管理不行,是我不行
你看,话都到这个份儿上了,我接下来于情于理都该说,这套方法有多么牛逼,可以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多大多大的帮助。但说真的,我挺抗拒的。因为在我看来,人要改变,挺难的。
我接触过的好的时间管理方法还少吗?哪个方法不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专业团队的打磨,后面一堆科学理论依据。但最后的使用情况如何呢?非常尴尬。有好多说多么多么好用的时间管理app已经在我手机里吃灰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心里清楚,不是时间管理方法不行,是我不行。
场景经常是这样的,在长期的颓废之后,我痛定思痛,决定爆发一波。于是列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找到了相关的时间管理办法,开始行动。开始的那几天,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效率极高,管理严格,每天甚至可以超额完成任务,回家规律作息。但是这样的努力往往不超过一周,我的动作就开始走形,对自己逐渐失望,行为上逐渐放纵,两个星期后调整无望,对自己彻底失望,逐渐混吃等死。
而且我扪心自问,我想不想每天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我不想啊。想着未来每一天我的时间都被排的死死的,我想想都很绝望啊。我努力是希望自己可以获得闲暇和自由,不是无尽的自我奴役啊。所以我对时间管理,既觉得做不到,心底里也不想做。但有时候看到周围有人靠着一直坚持做点啥脱胎换骨了,我又很羡慕,觉得啊,我天天喊着要自由,过去这段时间也没得到啥啊,如果这段时间逼一逼自己,现在是不是也可以这样闪闪发光呢?我内心就常常会有这种天人交战。我就有这么点贱贱的。
结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意外收获。我突然理解我之前的操作问题出在哪里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管理不是屈服于理性规划的暴政,而是一个渐进优化的过程。
柳比歇夫的建议
从这样一个学习的场景说起吧。
比如我早上八点钟起床,去图书馆学习。我给自己一天定的目标是学习八小时。也就是说,我早上从9点学到12点,中午吃饭休息,下午从一点学习到6点,一天的学习任务就结束了。
刚开始几天,我状态很好,甚至可以超额完成任务。但是几天之后,就像跑步体力下降一样,我的注意力开始逐渐涣散。甚至有一个下午,我刷了4个小时的视频,然后在愧疚中直接回家了。
再然后,我偏离计划越来越多,逐渐失去了勇气去记录时间。我开始说服自己,虽然学不了8个小时,但是我每天都有认真学习就好。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往返图书馆太浪费时间,反正在图书馆也没怎么学习,不如在家里时间更自由一些,自己可以灵活学习,灵活休息。再后来,我找到了新的兴趣点,开始大量看小说,补番,等我反应过来自己不得不学习,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
如果是柳比歇夫来看我这段时间的执行记录,他会给什么建议呢?
悬置判断,专心记录
他首先会给的建议是,让我先不要评价自己,而是坦然地记录一切的时间开销。
在我刚才的时间记录里面,真正糟糕的并不是前面偶尔摸鱼,而是后面放弃时间记录之后的溃败。其实如果我每天都能在学习上专注3-4个小时,坚持一个月,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我在前10天每天8小时,后面20天放弃。更重要的是,我在这20天里并没有好好休息,每天都在和自己的良心煎熬撕扯,等到一个月后,每天定期学习的我会感觉自己劳逸结合,并不辛苦,而且未来可期。而崩溃性放弃的我会感觉充满疲惫和愧疚,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那为什么我会出现绷不住,后期溃败呢?是因为我的记录中掺入了大量的“愿望”。我其实并不能承受一天8小时的学习工作,每天不知疲惫的工作是我理想中的样子。我可以短期内压制自己的其他诉求,努力扮演好孩子,但久了之后,身体还是会反抗的。
一旦我忽视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制定计划,理想会给我造成巨大的精神压迫,那么这个计划崩溃也就是时间问题。
但如果我悬置判断,仅仅只是记录呢?直面事实,发生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要对这样做对不对产生任何判断。拿记账打比方,我记账如果是想省钱,那么我可能每天竭尽全力省了10块钱的饭钱,结果到了第七天实在馋得慌,冲动消费块钱吃了顿烧烤。而如果我悬置判断,那么我该吃吃该喝喝,自然就好,这样过一阵子,我就能知道我在自然状态下花了多少钱,哪里钱其实花得没必要,比如我冲动买了个课程,但一次都没听过。那我反而可能知道下一步怎么省钱。
2.纯时间与毛时间
说起来容易,但在实操过程中,我的心中会反复涌现一种强烈的焦虑感,那就是我不去好好学习怎么行呢?对此,柳比歇夫会问我,我每天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在学习?
比如我在上午9点到12点学习了3个小时,这其中我具体是怎么运用时间的呢?经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其中有2个小时我并不是在真正地学习,而仅仅是在抄抄写写,收发邮件,或者在图书馆里找资料而已。
柳比歇夫在这里会做一个概念区分,把我上午3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称为“毛时间”,而把我认真学习的那1个小时称为“纯时间”。柳比歇夫说,你不要管自己一天的工作有多少“毛时间”,仅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