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是否应该招聘应届生员工镭师兄

有人在网上求助:“初创型公司,入职的几个应届生眼高手低,工作上惰性,生活上散漫。屡次想开,但永觉得应该给年轻人机会,应如何加强管理和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问题,就是初创公司本来应该使用精兵强将快速推动产品或者服务上线,但是却有招聘应届生。显然这个时候应届毕业生肯定不是企业首选。这种情况下,还招没有什么经验的应届生,不得不怀疑你们公司的动机是什么?1、应届生便宜:初创公司的现金流一般都比较紧张,那么使用薪水比较低的应届生就貌似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2、培养后备人才:这个可能是有的,但是概率不大,因为初创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如果活不下去了,其他所有的雄图大略都是虚幻的。3、解决政策指标:有些地方对初创公司会实行优惠政策,但是附加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这个就更不合适了,因为这些毕业生招进来了,只是为了解决政策指标,培养和提升员工能力只是附带着的结果。初创企业不建议招应届生初创企业招没经验的员工,就是在错过宝贵的利润机会窗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初创公司引入应届生,都不太合适,实际上是有点坑人的嫌疑:1、如果是因为应届生便宜就招进来,实际上却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培养环境,就像将小学生丢入到社会上一样,要么他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实现惊人的飞跃,要么他被市场瞬间打垮,实际上后者才是大概率事件。2、便宜没好货:这个在招工时也是一条铁律,你用较低的薪水招过来的人都是被市场和其他企业筛选过的。你能捡漏到学习能力强、性格坚韧稳健的应届生?想多了,更优秀的学生都被其他企业高价聘走了,轮不到你。去年一个朋友的企业招人,就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招人,面向的都是本地大学的毕业生,他觉得这些新人都是本地人,用起来会更顺手一些,结果招到的新人都不好管理,迟到早退是正常现象,而且眼高手低,不太瞧得起这个传统企业,私下表示有机会就跳槽到阿里、腾讯这些一线大厂去。一年不到的时间,招的四个人中走了三个,留下的那个是实在没人要。每个企业发展都有自己的利润机会窗,在这个机会窗的时间范围内,业务或者产品能处于较高的利润区间。统计数据显示,每个新兴业务的利润机会窗只有6-12个月,错过了这个时间范围(蓝海市场),企业就进入血拼的红海市场,价格战和渠道战将成为主流,那个时候即使烧钱也无法快速出业绩了,因为跟进的对手也在血拼和疯狂烧钱中。错过了蓝海机会窗,就进入红海血拼市场不差钱的初创企业,如果在用人上乱花钱,死得更快当然,很多初创企业不差钱,天使轮、A轮都有风投提供大把的资金来烧钱,这个时候很多初创企业都会大笔一挥:招人,先将门面撑起来,公司低于人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如果是这样,那么初创公司就很容易掉入了“烧钱陷阱”:无谓的钱烧得越多,公司倒闭的速度越快。团购刚刚兴起的时候,号称有几千家团购公司在烧钱,结果最后只有美团、大众活下来了,死掉的都是无谓烧钱的企业。而这些倒下的企业中,最大的开支就是人员费用开支,它们采用极具扩张的人员策略,让每个企业的人数快速膨胀,有些企业人数一年内扩大了多倍,但是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宝贵的人力和资金都在快速竞争中浪费了。不正确的人才招聘就是无谓的烧钱新员工的管理建议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新员工已经招进来了,那么就实行有竞争性的量化考评方法,激活他们的工作状态。1、实行淘汰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留下相对优秀的人才在新员工入职时就讲清楚公司的淘汰机制:优秀的员工会涨薪,甚至配股,但是不合格的员工将会被淘汰。并给出优秀员工的标准,例如业绩要求、考勤要求、人员能力要求等。每个月定期公布考核排名,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状态,时刻保持危机感。考核的方法尽量量化,用数据来体现人员的工作状态,例如卖了多少手机、支撑了多少场宣传、地推了多少家企业、用户调研的回访率等,这些量化的考核标准同时也是公司的业绩导向,让每个新员工知道公司最需要的是什么。2、果断开除后进员工,不要婆婆妈妈,每一分钱都应该花在刀刃上初创公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情味太足”,从老板到管理层都不太习惯裁人,认为大家在一起打拼,都是一家人,抹不开面子去解聘自己的“兄弟”。这是一个必踩的雷区,只有通过了这个雷区,这个初创公司才算是真正成长起来了。所谓“慈不掌兵”,就是需要的时候就能果断切割掉不需要的部分。以前做面试官的时候,面试了一个小企业来的人,问他为什么要跳槽。他说:原来的老板特别优柔寡断,明明知道很多人出工不出力,就是下不了狠心裁掉这部分人,结果公司业绩越来越差,所以他觉得这样的公司没前途,趁早走人。看到没,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不果断开除点不合格的员工,一方面会严重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和业绩,同时也会让优秀员工产生跳槽的想法,这样公司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最后吃亏的还是老板和管理层,到了这个时候再开除人员,其实已经走了太多弯路了。这方面,京东做得很有代表性:京东不会放弃每一个兄弟。反过来说就是:被放弃的,都不是我们的兄弟。3、提供培训和培养机会每个新员工刚进入企业时,都是两眼一抹黑,因为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学是两码事,大家还没做好转身的准备。这个时候需要企业做好引导和培训,华为公司的做法就是实行“导师制”,每个新人都配一个导师,新人培养的好坏会影响导师的业绩。经过导师的指导和持续交流,3-6个月后,新人基本都会顺利转正。优胜劣汰,让人员变成人才总结初创企业最好不要招应届毕业生,因为这是一个双输的举动:1、企业需要花资金、人力来培养新人,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很容易错过新业务上线的利润机会窗。2、应届生到一个初创企业,其实很难学到太多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特别忙,而应届生又没有能力单独负责一块,最后结果是很多人都流失了。如何管理应届生?1、建立量化考核和淘汰机制,尽快挑选出适合的人员。2、果断开除不合格人员。3、提供导师或者培养机制,让人员快速成长。每个初创企业都希望成长为百年基业,但是如果人员管理机制不到位,很难走出“招不来,留不住”的魔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