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百多年的战乱时代,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欺负积贫积弱的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最后一层遮羞布也被无情的扯下来。
二十世纪的中国可谓人人可欺,就连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在明治维新后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萌发了蚕食中国的心思。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综合实力低下的中国在学术界上也会被西方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低等国家培育出来的都是低能儿,天生智商不行,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对外留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年,居里夫人却面试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居里夫人仅仅说了一句话,至今也足以让欧美国家汗颜不已!
留学法国的施士元
居里夫人所面试的这位中国留学生名叫施士元,年出生于上海的一户穷苦人家,寒门出贵子,从小施士元虽然没有得到良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生活的贫困却培养训练出他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再加上施士元天资聪颖,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
他的成绩在当时称得上是顶尖学霸,以三门满分成绩为时人所惊叹一时,要知道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并不简单,施士元能够取得三门成绩都是满分足以可见他的聪颖。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施士元选择了自己所钟爱的物理学,深耕扎基,在大学里他就像是永不饱和的海面源源不断地汲取着物理学基础知识,大学毕业后施士元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凭借着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头顶的才子光环直接就业,
凭借他的光鲜履历绝对是国内所争抢的优秀人才,第二就是施士元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物理学知识。
权衡利弊之后,施士元还是选择了远赴法国留学,当时国内能够公费出国的名额不多,施士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拿到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的资格,为此施士元远渡重洋,只身来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学习,因为当时的国外研究生制度实行的是导师制。
每位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考量选择一位自己满意的导师,施士元在入学之后也收到了校方的一份名单,上面写着各种教授的名字。
名单的最上方是居里夫人的名字,毫无疑问当时的居里夫人就是学术库泰斗,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发现镭和钋,是真正的学术界奠基人的存在。
相比于居里夫人,施士元只是当时东方弱国的留学生,心里虽然忐忑,但是施士元还是想试试,于是他怀着敬畏的心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
居里夫人亲自面试
信的内容很简单,言简意赅,很尊敬也很清楚地表达了施士元希望居里夫人能够当自己的导师,指导自己完成物理学学术论文。
信件被寄出去后,施士元也想过是否会石沉大海,因为当时的国外形势统一都是看不起中国留学生的,更没人会给中国留学生起码的尊重,所以施士元也害怕,居里夫人真的一点机会都不给自己。
但是幸运的是,两天之后居里夫人留给施士元回信了,她邀请施士元周末来到研究生面试。
施士元又惊又喜,在心里暗自较劲,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让居里夫人当自己的导师,这样就能够在物理学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通过居里夫人的面试,施士元在家里废寝忘食,精心准备了很久。
然而来到研究生之后,居里夫人面容慈善,手里拿着施士元带来的清华大学的介绍信,研读过后,居里夫人只说了一句话:“按照规定,进入我们研究所的人都要考试,但是你已经通过了国内的考试,所以可以直接来研究生工作。”
就是这样一句话,令施士元的心中掀起轩然大波,他没想到居里夫人会这样说,因为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上,统一都是贬低中国人的,中国留学生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看不起。
中国的教育也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中国的大学考试更是不被西方人放在眼里,所以就算很多中国留学生通过了国内的考试,到了国外也必须再次经过校方的考试后才能正式留学。
所以居里夫人当时能够对施士元说出那句话是如此得难能可贵,这也表达了居里夫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信任,学术无国界,她信任中国学生水平,对留学生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大家品格和格局。
就是这么一句话,放到现在也足以让许多欧美国家汗颜不已,这份名人的胸襟和气魄不是他们可以比拟的。
学成归国
在进入研究所之后,施士元也没有辜负居里夫人的期望和栽培,努力钻研,勤奋刻苦。
再加上居里夫人的亲身指导,施士元在法国学术界取得了一些不菲的成就。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施士元不仅完成了锕元素的核谱测量工作,还和导师居里夫人一起α射线的精细结构和能量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正所谓是名师出高徒,居里夫人亲自培养出来的施士元足以称得上是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施士元公费留学的时间只有四年,四年以后,施士元告别居里夫人即将回国,临走前居里夫人不舍得这么一个人才离开,询问他是否要留在研究所,至于费用和住所,她来帮施士元解决。
然而报国心切的施士元还是婉拒了居里夫人的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此后的施士元躬耕于三尺讲台,为国家物理学界培养出来无数人才,他和导师居里夫人一样,桃李满天下。
小结:
科学无国界,相比较于居里夫人的傲人的学术成就,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还是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尊重中国留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位学者,这才是名流大家风范,居里夫人当年对施士元说的那句话到现在还令很多欧美国家汗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