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今天我们聊一下“饱和输出”这个话题。饱和输出,一直是最强的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机枪展现了强大的杀伤力,在年7月一次德军与英军的战斗中,德军阵地每隔一百米就配置一架马克沁机枪,在40公里宽的阵地上对英军的14个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造成了六万多英军的死亡。在这场战役中,“饱和攻击”被重新定义,人类再次认识到:在战场上,饱和输出才是胜利的基础。饱和输出加特林机枪在年被发明出来,但是因为每分钟射出一千枚以上的子弹,弹药量消耗太大,导致应用不广,直到在战斗机和直升机上实现自动装弹和充足的弹药,它的作用才充分发挥出来,用“持续饱和打击”来实现火力压制。科学史上,作为最杰出的数学家、最不可思议的多产作者,欧拉一生一共写作了本书籍和论文,以至于他去世之后的80年,他所在的圣彼得堡科学院还在不停地发表他尚未公布出来的论文。超量的作品,一方面是欧拉在数学方面的勤奋和天赋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些超量的作品也奠定了欧拉在数学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一个饱和输出的同事在职场中,我们讲究按部就班,及时完成手头的工作,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如果能够做得更好一点,那么就是优秀员工了。但是总是有一些人不走寻常路,他们总是会有惊人之举。我还在研发部门时,我们的产品因为面向全球发布,所以在产品交付的时候,需要交付两个双语内容:产品实体、产品文档。很多产品文档要翻译成英文,留给因为翻译人员的时间非常少,往往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而且英文文档同样需要评审和验证。有个翻译中心的小伙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就是别人三天才能完成的翻译量,他一天就完成了。有一次我特意去和他交流,了解情况。他说:“我一边在键盘上敲着前一句的内容,一边想着后一句的翻译,所以速度很快。”我说:“这样不会乱吗?而且这种方式有点像同传口译了,特别费脑子吧。”“是的,这种方式很耗精力,相当于一个人同时在做两件事,不过我参加了一些机构的同传培训,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个小伙的饱和输出的效率和稳定的输出质量,让他迅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为什么反复强调输出,尤其是饱和输出?这个世界是看结果的世界,你输出的结果就是你的价值:输出越多,价值越多,输出越好,价值越高。不用抱怨公司或者主管太功利,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因为这也是客户或者上级对他们的要求,这是公司和团队存在的唯一刚需。这个世界由“物质、信息、意识”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其中“意识”是我们人类最大的依仗,有“意识”地利用“信息”、驱动“物质”,才能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这个世界对“输出”的刚需。比“输出”更有效果的是“饱和输出”,这也是普通人才与卓越人才的区别。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职场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变了,原来的是“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拿四个人的工资”,现在则是“一个人实现十个人的效果,拿五个人的工资”。这里不是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而是实现十个人的工作效果,例如借助工具、洞察的真相、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更强的能力等,就如魏国的最强兵种魏武卒。人才,就是输出最厉害的那个人魏武卒的战斗力冠绝七国,原因就是他们的个人能力非常强大,例如要求能够披上重甲,同时手执长戟,腰悬铁剑,背上再背一面犀面大盾、50根弩矢、一把强弩、三天军粮,这种高负重的情况下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强大的能力确保了他们可以持续进行超饱和的攻击,为魏国的扩张提供了最有力的资本。从上甘岭中志愿军在战斗意志方面的饱和输出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以两个连的力量顶住了敌人七个团的进攻。美军竭尽全力地倾泻弹药,将山头削低了两米多。据统计,美军发射了万发炮弹和枚航弹。志愿军在武器和弹药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在另一个层面,则持续处于高饱和状态,即在“战斗意志”上始终远高于敌人,经常出现一个班就敢于直面全部武装的一个团的不对称战斗,还持续打赢了。战斗意志:愿意为了一个信念而超量付出如果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那么责任心强一些的人会将分的任务做到95分,但是如果是带着使命和信念,就可以将任务做到%的程度。这就是“饱和输出”的另一个基础:愿意为了某一个目标、心愿而超量付出。总结实现人生的逆袭或飞跃,是很多人的追求,前提是能够有持续的、高质量的输出。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尤其是和周边的人同样输出、一样质量的时候。只有心中有使命和信念,才可以饱和输出,在满足这个世界的刚需时,接受这个世界的馈赠。(“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