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核辐射都给你吃了

是什么使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化学反应成为可能?太阳是正确答案之一。因此当我们在宇宙中寻找其他生命时,恒星是人们普遍认为生命所需绝对最重要的东西,就要像水一样。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行星需要与恒星保持正确的距离,处于被认为是宜居区域的范围之内。不会太近,使水沸腾,不会太远,使水结冰,这个合适的距离,就是我们所说的“宜居区域”。宜居带一旦地球失去太阳,温度将急剧下降,水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结冰,食物链断裂,没有生命能幸存下来。可如果没有太阳,温度也能够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呢?那生命是不是可以存活在没有太阳的行星上?潮汐加热潮汐加热也称为潮汐作功或潮汐折曲,经由潮汐摩擦过程产生。发生潮汐加热的天体,因其受引力的方向,大小的不断变化,使自己不断发生变形,摩擦产生热量。在引力作用下,天体就像一块不断被揉捏的橡皮泥。在太阳系中,木卫一由于木星的潮汐力发生变形,使得木卫一成为太阳系内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天体,因此其表面上没有陨石坑。木卫一每个公转周期中都有高达米的潮汐隆起,来自这种潮汐扭曲的摩擦力使它的内部变热。木卫一理论上,一个相似但是微弱的过程也会在木卫二上发生,并造成在岩石地幔下较低层冰层的溶解。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同样被认为在冰壳的下方有一个液态水的海洋。这些能量为生命的生存带来可能。地热能地热能来自天体内部,由于地壳板块推挤或扩张,造成火山活动,以致区域性地温升高。火山活动在人类看来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但在海底,这些火山活动却能造就一个奇特的生态系统。海底火山海底热泉亦作海底热液系统,由裂缝喷发口,以及从中喷出经由地热加热过的水构成。海底热泉附近生物通常极为繁盛,它们依靠分解热泉中流出的矿物质为食。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菌和古生菌形成了此处食物链的最底层。海底热泉海底热泉附近的水体富含矿物质及细菌。因此其附近通常会聚集着端足类和桡足类生物,更大型的生物还有鱼类、甲壳纲生物、管蠕虫和章鱼。巨型管虫可长达2.4米,是深海热泉附近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其他生活在此地的奇特生物还有鳞足蜗牛,其非常奇特的足部附有铁化物和有机材料形成的起保护作用的鳞片。可在80°C高温下存活的庞贝虫也发现于此地。活跃的海底热泉还被认为存在于木星的卫星木卫二上,火星上可能还有古代的深海热泉。循环系统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即便没有太阳,天体也有孕育初级生命的可能,但面对充满可能的宇宙来说,我们要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辐射在国外某一团队通过建模,模拟预测发现,一定大小且具有足够高放射性的水平衰变的行星,也可以使自身保持温暖而不需要恒星。他们的计算还表明地球大小的行星,大约需要倍于地球上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就可以使甲烷保持数一年的液态。放射性元素又称为放射性核素,它们的原子结构不稳定,能自发从原子核内放出粒子和射线,同时放出能量直到衰变成稳定的元素。例如我们听起来熟悉且具有放射性的元素有铀,镭等。我们通常认为辐射会给生命带来负面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对生命造成伤害,这是放射性的基本要素。事实上地壳和内部存在各式各样的放射性元素,科学家估计地球散发的热量中,大约有50%是由铀或者钾等元素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福岛变异蝴蝶你可能认为,不可能有生命能够在没有阳光,且充满辐射的行星生存下去。对于人类来说,很容易想象像我们这样的多细胞生命,生活于高辐射环境下会是怎样的痛苦。无论是爆炸的原子弹还是泄露的核电站,在地球上有足够的例子可供参考。但是我们世界上某些极端的微生物,可能要打破我们的认知。实际上有一堆细菌真菌完全可以无视电离辐射,甚至以吞食辐射为生。这种以辐射为生的菌类被叫做辐射吞食菌。这种菌类依靠体内的黑色素将γ射线和β射线转化为生长所需的化学能。在切诺贝利核电站等其他核废墟中都可以看到它们活跃的身影。还有一种有着惊人生命力的细菌,即使在比广岛原子弹爆炸还猛烈倍的辐射环境中依旧可以存活下来。科学家干脆给它取了个简单而直接的拉丁文名称———Deinococcus radiodurans,意为神奇耐辐射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最后当我们寻找可以维持生命的系外行星时,我们现在可能不仅需要搜寻恒星可居住区域中的那些,同时也要寻找那些没有恒星,在宇宙中漂流的,但具有放射性的行星。没准上面就有能带给我们惊喜的生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