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日。每一次对他的纪念,都是基于我们自身对时代问题的觉察和寻索道路的渴求:当科学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带来困扰之际,鲁迅如何思考科学与人的关系?本刊特邀青年学者孙尧天撰文,探讨此问,以飨读者。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搜索这一时期人们提供的改革或革命的各种方案,“科学”或许是出现频次最高、最为热门的表述。从清末围绕富国强兵的改革到“五四”时期标举“科学”大旗的思想运动,再到掀翻“三座大山”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科学”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显示了自然界的真理,还成为事关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价值标准。直到今天,发展科学技术、“科教兴国”仍是不可动摇的国策。但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愈发感觉到科学带来的困扰,可以说,如何认识科学并理解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变得愈发重要。值此鲁迅先生诞辰周年之际,回顾和理解他如何看待科学,如何看待科学与人的关系,会格外富有启发。青年鲁迅强调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将其与人的精神问题相联系年,鲁迅因家道衰落进入位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不久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的矿路学堂。正是在这里,鲁迅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并开始痴迷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随后的留日生涯中,鲁迅先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仙台医专(-)学习,其中,他的主业都紧密围绕着自然科学而展开。年,鲁迅写作了《中国地质略论》与《说鈤》等文章,这些文章代表了鲁迅作为科学研究者的成果,而《说鈤》是中国科学界对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Ra”(镭)的最早介绍。此后,尽管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但不可否认,自然科学仍然构成了鲁迅最为重要的精神背景。事实上,鲁迅弃医从文之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人之历史》,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重新探讨“人”的历史。这篇文章同时体现了鲁迅的思维方式:他总是自觉地在与“人”相关的语境中,谈论科学。这意味着,在鲁迅对科学的认识中,包含着他对于建设何种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期待。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立人”的主张,并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新生的根本之道:“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种主张同样可以作为鲁迅谈论科学话题时的纲领。年,到达日本之后不久,鲁迅翻译了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小说,他欢呼现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图景,强化了人类面对自然界的主体性,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类的脚步。年,正在仙台医专学习的鲁迅翻译了美国作家路易·斯特朗的科幻小说《造人术》,这篇小说讲述了化学家从溶液中制造生命的故事,鲁迅对此感到极度振奋。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再次描述了科学为人类社会开创的前所未有的幸福局面,逐渐超越了对科学的庸俗化理解。清末的学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