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找到证据,宇宙是一台精密的机器,

综述

量子力学是近几年最火热的研究学科之一,哪怕是对量子物理完全不懂的普通人,也知道量子力学这个代名词,这要得益于近些年多数科幻作品对量子力学的呈现。

有人说量子力学是打开多元宇宙大门的钥匙;也有人说量子力学可以重塑过去,穿越未来;但不管怎么说,量子力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确定性,就像我们熟知的薛定谔的猫。

可是对那些从事专门研究的物理学家来说,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耶鲁大学已经发现了量子力学不成立的证据,那是宇宙宿命论的体现。

量子力学的诞生

很多人对量子力学产生兴趣要归结于“薛定谔的猫”,这是由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思想实验。

假设有一只猫被关在装有氰化物和镭的密封箱子里,镭本身是存在衰败概率的,当概率来临时,它会在衰变过程中打破装有氰化物的瓶子,从而导致猫的死亡。但如果镭没有衰变,氰化物就会在箱子中被保存完整,猫也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放射性的镭始终处于衰变和未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所以猫自然也在死猫与活猫这样的叠加态中生存。

当箱子被打开之前,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最能从宏观尺度阐述量子力学叠加态原理的实验广受人们喜爱,而那只既不会死也不会活的猫就被称为“薛定谔的猫”。

实际上,薛定谔并不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只是将量子力学一般原理用更简单的实验阐述出来,让普通人也能了解到量子力学的种种变化。

真正将量子力学插入现代物理领域作为系统研究方向的,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普朗克,他将物理学家的视角从宏观拉向微观。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已经到达了临界值,或者说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几乎没有可以突破的可能。

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普朗克,这些物理大神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物理极限,牛顿力学、热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直到众人来到经典物理的尽头,找不到突破方向了。

就在这时,普朗克提出了不同观点。

虽然经典力学可以在宏观世界被详细运用,但却不适合用在粒子上。于是在20世纪开始后,普朗克专注研究宏观之外的物理现象,并提出一个物理学新概念:量子。自此,量子物理的大门被打开,量子力学也被摆上台面。

在此之后,社会上诞生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量子物理学家,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波尔和海森堡创办的“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不管物质的尺寸多大,上到宇宙下到尘埃,都存在着量子力学,只是尺寸太大的物质量子力学的演变更趋向于宏观力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哥本哈根学派几乎代表了量子力学的权威说明。

量子力学被反驳

但很显然,并非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痴迷于研究量子物理,因此哥本哈根学派的权威只能局限于自家圈子的权威,而不能代表整个物理界。

因为又不少物理学家坚决反对量子力学理论,认为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耶鲁大学曾用实验去反驳量子力学存在的依据,并极力推崇宇宙宿命论的说法。

那什么是宇宙宿命论呢?

简单来说,就是宇宙中所有物质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自身使命;就像蚂蚁王国,有的生下来是兵蚁、有的生下来是工蚁,还有的被当作蚁后来培养,这都是命中注定,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

放眼整个宇宙同样如此,宇宙内最基本的成分有氢原子和氦原子,虽然它们在不断演化,但最终会在内部形成恒星。

虽然我们明白形成恒星是氢氦原子的使命,但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按照怎样的机制运作,对此人类科学无法解释。

但耶鲁大学研究团队却证明了量子跃迁是个确定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推导出来了氢氦原子形成恒星的机制。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宇宙的发展没有向量子领域说的那般不确定性,即星云可能成为恒星也可能保持气态;而是一种宿命的关系,星云的最终形态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简单多了,这些星云中的氢氦原子像是被编号的程序一样,只需要在演化过程中按照特定结果亦步亦趋的靠近就行了。

不知道为什么,宇宙宿命论听起来比量子力学还不靠谱,如果宇宙宿命论是正确的,那几乎意味着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个巨大无比的机器,各种恒星、尘埃是机器里被设定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说,是谁创造的宇宙这一机器,又是谁最初进行的编码?想想都让人细思极恐。

结语

量子力学能在物理学界发展百年自然有其道理,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量子物理学家始终在不断完善量子力学理论,这本身足以说明量子力学可以被作为物理学分支之一供后人研究。

如果像耶鲁大学研究团队这样全盘否定量子力学,转而推崇宇宙宿命论,似乎也有点说不过去。物理讲究的是客观、科学且合理,量子力学有些唯心主义,宇宙宿命论更像是相信上帝存在,二者都不能完全否定对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