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核医学近年来无论在疾病诊断还是治疗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8月,氯化镭[Ra]注射液(多菲戈?,以下简称镭-)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伴症状性骨转移且无已知内脏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
年9月21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年学术年会拜耳卫星会线上盛大召开,医院石洪成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高再荣教授共同主持,医院林岩松教授全面介绍了镭-治疗mCRP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院韩星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刘建军教授、首都医科医院杨敏福教授多角度探讨了镭-在我国临床使用的治疗价值和时机等问题,令与会者对这一全新核素治疗药物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
大会演讲篇:镭-治疗伴骨转移mCRP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前列腺癌是欧美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骨转移在前列腺癌转移中最为常见,可显著增加死亡风险,有效干预骨转移是提高前列腺癌生存、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举措。核医学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骨转移治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汇总迄今已知的临床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只有镭-是目前获得验证的对总生存(OS)期延长有帮助的骨靶向治疗药物。
镭-治疗的作用机制镭-是发射α粒子的放射活性治疗药物,与目前所用的β粒子相比,杀伤作用更强,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更小;镭-的放射活性剂量相较于其他常用核素更低,因此安全性更高,其半衰期相对较短,为11.4天,有利于放射性防护。除了发射用于治疗的α粒子,镭-还可发射γ-射线,有利于体外监测,真正实现了治疗及示踪一体化。
镭-对骨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是通过α粒子对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双重高效而精确的细胞毒作用实现的。镭独特的理化特性使其易于靶向结合在病理骨生成部位,尤其是在成骨性或硬化转移灶的微环境内,通过发射的高能α粒子引起双链DNA断裂,导致靶区域强效和精确的诱导凋亡作用,而对邻近健康组织,特别是骨髓的毒性作用可能被最小化。
镭-III期临床ALSYMPCA研究ALSYMPCA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例≥2处骨转移、无未知的内脏转移、多西他赛治疗后,不适合接受或拒绝接受多西他赛的确诊症状性CRPC患者,2:1随机分入镭-组[例,镭-+最佳标准治疗(ADT)]或安慰剂组(例,生理盐水+ADT),主要终点是总OS。在对例患者(例死亡)进行计划的中期分析报告阳性疗效结果后,ALSYMPCA研究得以提前终止。
OS延长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镭-联合ADT可显著延长伴有症状性骨转移的mCRPC患者的OS期3.6个月(14.9对11.3个月,P0.),因此,镭-成为了迄今第一个也是唯一有OS生存获益的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显著的OS获益也是该研究得以早期终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总碱性磷酸酶(ALP)、是否使用双膦酸盐、既往是否使用多西他赛、基线ECOG评分、疾病程度、阿片类使用情况等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镭-改善了所有亚组的OS。
镭-可显著改善所有的次要疗效终点,尤其是可降低mCRPC患者中与骨骼疾病进展相关的首次症状性骨事件(SSE)风险,与安慰剂相比,镭-治疗使得至首次发生SSE的时间显著延长了5.8个月,无SSE生存期延长了2.6个月。
ALSYMPCA研究所显示的OS获益已经被多项真实世界数据所验证,PARABO(德国)、ROTOR(荷兰)、iEAP(国际多中心)、Flatiron(美国)等真实世界研究的中位OS与ALSYMPCA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保持一致。
安全性良好ALSYMPCA研究显示,镭-组和安慰剂组的安全性特征相似,但所有不良事件(AE)、3~4级AE、严重AE、因AE而导致停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与化疗相比,镭-的AE明显较少。镭-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同样得到了证实。一项3年随访研究发现,镭-治疗组患者(例)所有级别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3%,继发恶性肿瘤(SPM)发生率极低。3年随访结束后,镭-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4%(55/)和7%(12/)的患者仍然存活。另一项长达7年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镭-治疗后SPM发生率仅为1%。
生活质量改善ALSYMPCA研究还发现,镭-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P)评分改善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24.6%对16.1%),体能恶化风险降低了38%。同时,镭-可有效缓解疼痛,延缓疼痛加重,FACT-P中疼痛相关评分的改善程度高于安慰剂组(30.2%对20.1%)。其对疼痛的改善也得到了ROTOR和PARABO两项真实世界研究的验证。
专家观点篇石洪成教授:镭-的上市为核医学带来了新的选择,业内对其有诸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52.html